湖南省地勘局“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 索引号:430S00/2016-67592
  • 题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2016-10-28
  • 主题分类:
  • 主题词:湖南省地勘局;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 名称: 湖南省地勘局“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局“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是提升全局队伍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是动力转换、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强局的重要抓手。《局“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制定是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国土资源部“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我局《“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而成。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地质工作立局、产业发展强局、和谐建设兴局”的工作思路,按照局党组确立的“一个中心、两大理念、三大任务、四大战略、五大关系”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地质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把握地质科技前沿方向,着力搭建地质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地勘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以搭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抓手,以培养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打造全国一流地勘队伍为关键,全面实施科技创新驱动。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期,全局地质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部分科研领域研发能力位居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地质大数据战略稳步推进。技术创新的机制更加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更加融洽,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给力,多元化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平台建设卓有成效,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突显。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地质大数据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按照局院队工作联动机制的要求,聚全局之力建设地质大数据中心。全面实施地质大数据战略,积极研究开发在地质大数据平台上的公益服务功能和特色应用,实现地质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和增值增效,为科技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1. 建立地质资料信息中心

依托省地质调查院作为省局公益性平台和技术支撑单位,充分发挥其现有人、财、物及信息中心的优势,筹建局地质资料信息中心,挂靠地调院。局有关职能部门只对地质资料信息中心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密钥”管理,地调院负责建设和日常管理。局地质资料信息中心建设采取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开发利用、协调监管的原则进行。局地质资料信息中心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全面梳理全局现有地质资料及各单位现已建成的各类地质数据库;全面完成地质资料数字化;深入研究数据处理、加工、整合模型,形成标准的数据格式;采用先进的云计算、云储存、虚拟化技术,构建地质大数据平台软件硬件体系;实现全局单位网络互联互通,探索局院队共管共建共享机制,建成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大数据网络。逐步建立智能地质调查体系、充实智慧地球数据基础、培育智慧探矿应用新业态、探索土地智能监测新模式

推动和支持局属单位在大数据平台上开发应用,如大数据找矿靶区预测、成矿模式研究、地质环境监测、突发地质灾害快速调查等,并探索在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勘察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力争在省内乃至全国形成示范,在实现地质大数据增值的同时,扩大局地质大数据库的公益性服务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2. 建成原始地质资料馆

历年地质工作中,全局形成了大量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好这些实物资料,既是地质工作本身的要求,也是开展科研科普、人才培养、教育传承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展现全局地质工作成果、彰显全省地质工作主力军的重要窗口。“十三五”期间,由局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地调院负责,系统收集、整理岩矿标本、钻孔岩芯等实物地质资料,在地调院(南院)建成一个示范性的原始地质资料馆,探索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远程访问,充分展示湖南地质工作成果及“三光荣”传承。

(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夯实物质基础

1.建设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科技创新不能只靠单打独斗,要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大的技术突破。加强单位之间的协同攻关,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加强与市场用户的配合攻关,实现产、学、研、用的真正结合,才能有科技创新的实效。“十三五”期间,局科技有关部门牵头,重点加强与中国五矿、中国铝业、湖南发展集团、湖南有色、黄金集团、辰州矿业、铁路总公司等大型企业务实合作,加强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以项目为纽带、学科为桥梁,走进去、请进来,积极开展与央企、国企、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合作,提升全局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水平提升。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强强联手、多方联合,在重大科技项目申报、成果评价、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合作,实现共赢。

深化与政府间的合作。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离不开部门的支持。加大与省发改委、省科学技术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委、省商务厅等省直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政策导向和改革信息,引导各单位对接政策,保证各种创新和各项改革不偏离方向,保障各项创新成果支撑全省公益事业。“十二五”期间,省局与省内部分地州市签订了地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一些市县挂牌了“地质技术服务中心”,相关单位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合作伙伴和技术支撑单位。“十三五”期间,我们站位要更高、眼光要更宽、能力要更强、服务要更优,积极主动融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加强与十四个地州市政府间的协作,抢先机、抓节点,落实已签订的战略框架协议,完善其他地州市需要签订地质战略合作的框架。同时,对湖南一百二十三个市县区实行一对一的地质技术支撑和服务,联合成立政府部门所需的地质技术服务中心,做实合作平台。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将地质科技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保障的潜力释放出来,在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民生工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及政府管理等领域联合技术创新,发挥全省地质工作主力军的更大作用。

2. 建设科技创新交流平台

开办局内部科技创新刊物,发挥全局广大地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系统总结并积极引进、推荐和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新成果。

按专业举办年度论文交流评比暨学术报告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即是全局科研人员交流的好机会,也是全局科技创新理论成果的集中展示。举办局十层次学科带头人新技术、新方法等讲座、百层次专业首席工程师技术成果报告会、千层次技术骨干实际操作竞赛和技能比武。促进科技创新见实效,人才培养亮功底。

推荐、鼓励、支持创新能力强,知识面广、好学肯钻的一部分中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参与国内学术团体、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参与国际合作培训,组织高端人才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3. 建设科技创新条件平台

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灾防治中心、地球物理勘查中心、野外科研基地等为核心,加强地质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局统筹布局,通过上级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将下列单位建成各层级科研基础条件平台。


“十三五”期间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表

单位

拟建科研平台名称

单位

拟建科研平台名称

地调院

基础地质调查中心

403队

水资源工程中心

地调院

矿床预测研究中心

405队

湘西地灾防治中心

地调院

城市环境调查评价中心

407队

金矿床野外基地

地调院

油气页岩调查评价研究开发中心

408队

钻探技术中心

物勘院

湖南省航空地球物理中心

408队

南岭地区地灾防治中心

物勘院

湖南省环境地球物理中心

409队

锰矿床野外基地

物勘院

湖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中心

413队

金刚石矿床野外基地

测试院

地球化学生态重点实验室

414队

矿泉水勘查开发研究中心

测试院

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

(质检中心)

416队

钨锡矿床野外基地

测绘院

测绘地理信息工程中心

416队

水工环地质研究中心

测绘院

航测数据加工中心

417队

铅锌金铜金属矿床野外基地

402队

地质环境工程中心

418队

锑金钨矿床野外基地

402队

工程检测中心

湘南院

铅锌矿床野外基地

 

   (三)加强地质科技攻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加强地质勘查科技攻关

加强地学基础研究,重点针对省内关键地质问题如湖南冷家溪期构造格局与地层划分、湘东北构造隆起区前泥盆纪抬升剥蚀过程与区域构造演化等开展研究。

加强重要成矿带、主要矿集区、潜力矿种的成矿规律与靶区优选,开展湘东北地区金矿的控矿构造与找矿方向研究、湘西北地区特别是花垣地区构造演化及铅锌成矿、南岭成矿带深部找矿方向研究、雪峰山地区成岩背、控矿构造及隐伏矿体研究、湖南相关盆地及其周缘构造演化与成矿预测等研究;加强岩体岩石研究,重点开展基性超基性岩与成矿的研究、花岗岩成矿关系研究、成矿小岩体侵位机制研究、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因机制及对造山过程示踪作用等;加强深部地质找矿研究,综合最新地、物、化、遥多种手段,针对省内不同矿种、不同矿床类型的典型矿床,开展深部构造研究,建立深部隐伏矿床找矿新技术方法;加强“三稀”、紧缺非金属及富硒、碳酸钙等新兴矿产的研究,加强黄金、金刚石及其他宝玉石找矿研究。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加大物化探遥新技术、新方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新技术的应用。做好湖南特色宝玉石相关规范、标准的制订,为湖南相关地区脱贫致富、经济转型保驾护航。加强测试分析与选矿技术的技术攻关,利用现代高、精、尖仪器设备,开展地球化学一张图及多元素配套分析方法研究。

强化公益服务定位,创新矿业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地质大数据在地学研究、地质勘查、物化探遥、地质测试、矿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取得实效,成为示范。

2.加强地质环境科技攻关

针对我省地质灾害频发现状,加强地质灾害发生演化及成灾机制理论研究,开展省内典型岩土体孕灾机理、南方强降水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小流域突发性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等研究;开展重大地质灾害灾变过程与风险预测评估研究及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快速调查技术研究。

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技术研究,特别是针对省内重要城市和地区,探索适合我省特点的地质环境容量评价方法;选择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活动断裂重大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示范研究;开展南方丘陵地区岩溶发育规律研究、岩溶石漠化地区综合整治研究。加强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和保护,为地质环境科学研究和地质旅游提供科学依据。

矿泉水产业将是我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湖南市场需求旺,开发潜力大,全局上下应发挥好地质技术优势,作好技术支撑。开展省内地下水资源与干旱找水方向研究。开展湖南省天然饮用矿泉水形成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典型天然饮用矿泉水水源地环境质量与安全保障研究;省内稀有矿泉水调查评价。

深入研究我省地热田的成因类型和找矿标志,实现找热新突破;加强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应用研究;选取有利靶区,探索干热岩勘查。

进一步加强土壤和地下水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开展省内重点区域浅层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机理研究、重点污染区水土污染修复技术试点研究;加强对省内含有特色有益元素土壤研究。

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大数据应用研究:研究多参数多层位监测预警技术,开发地质灾害软硬件系统;研发地下水实时监测系统,保证地下水水质安全、防止地下水位沉降。

3. 加强地质工程科技攻关

工程勘察重点要利用波、光、电、磁等非常规手段创新勘察技术;采用数字技术和数据集成,开展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研究;创新工艺、方法,攻克勘察领域中的技术难关;

基础施工要在急难险重的一些项目上,研发出一些新工艺、新工法;运用混合现实技术、3D打印、3D扫描、智能放线机器人等新数字技术,形成示范带动。

岩芯钻探要在超深、超斜、超难“三超”以及定向钻探上潜心研究,力争新的技术突破;积极寻求在页岩气、煤层气、盐井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拓展钻探施工领域。

4. 加强地质测绘科技攻关

地质测绘产业通过全球导航定位技术、信息技术和无人机摄影技术的加盟已发展成了一门新兴战略性产业,处于泛在化状态。信息采集、智慧城市、管廊探测、水下测量、地理国情普查、不动产登记确权、自然资源调查、基础数据一体化等方面要攻克一些关键性技术。积极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创新数字成图技术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数据使用最大效能,挖掘各种数据使用的最大潜力。从生产实际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加强软件自主开发,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拓宽服务领域、树立行业影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行业门槛。推动全局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由常规测绘作业型向测绘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应用、分析及软件开发一体化、智能化转型。

依托“数字湖南”基础数据系统,整理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等地质大数据,利用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模拟推演,建设地矿自然资源分布、环境评估治理、社会综合服务等应用子系统,开发特色专题服务,提供专题数据。完善数据更新体制机制,提升多尺度、多种类、多源数据地矿空间信息的应用和发布能力,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服务本领。

(四)完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1.规范科研立项申报

科研工作及科研立项必须有利于实现找矿找水找热重大突破、必须有利于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利于解决民本民生重大事件、必须有利于撬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强科研专项立项的前期组织工作,精心谋划、提升功底,从项目立项开始抓科研质量和科研成果。至少每年有1~2项科研及标准项目进入省科研专项笼子。凡财政出资的科研和标准项目要进一步规范立项程序、立项标准,把好科研项目立项关,对实施运行过程严格监管。鼓励多个单位合作立项,鼓励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关,鼓励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加大重点项目科研经费投入,做大做实科研项目。探索科研经费后补助制和购买制。

2.做好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依据《促进成果转化法》,促进全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严格执行成果登记,保护知识产权,注重成果提炼总结,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做好各产业科技奖励申报,“十三五”期间,计划有10项以上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有10项以上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有10项以上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著作权证。扩大全局科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具体目标完成单位分配如下:

任务名称

任务完成单位

1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地调院、物勘院、湘南院、测试院、402、403、405、407、409、413、416、417、418

10项国家专利

工程职院、测试院、机研中心、测绘院、402、408、409、416、417、418

10项国家著作权证

工程职院、地调院、物勘院、湘南院、测绘院、402、407、414、416、418

积极向局系统以外特别是省政府及相关省直部门、各市州、企事业单位,以专著、示范应用等各种形式推介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探索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公众的方式、方法。

3. 完善成果奖励机制

根据国家有关科研工作的法规、政策,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打破劳务费不设比例的限制,加大对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脑力智慧得以竞相绽放,推动科技创新井喷发展。按照上级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允许使用部分科研经费补偿科研劳动,解决重生产轻科研的矛盾;合法、合规地向科研创作人员分配科技奖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所得,鼓励科研人员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成果;局设立重大成果奖、地质科学技术奖、优秀论文奖,对符合奖励标准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点奖励。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单位和个人,局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4. 协同推进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二者必须协同推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媒介的科普活动,特别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向中小学生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增强社会大众对地质科学的认知,宣传地质工作服务国计民生巨大作用,推介科技成果应用,体现公益性地勘队伍的风采,扩大我局社会知名度。

(五)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全国一流地勘队伍

要以项目为抓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科研成果奖励机制为保障,以提高队伍能力为目标,发展和建设科技人才支撑队伍,突出人才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建设全国一流地勘队伍。

1.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要在人、财、物上给予重点保障,给创新研发团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研环境,努力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科技成长型队伍。“十三五”期间,全局建设博士后工作站1个(挂靠地调院),鼓励1~2个有条件、有基础、有资源的单位申报院士工作站。申报进入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1~2个,申报进入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序列2~3个。局将对获得上述人才培养平台的单位或组织予以项目、资金和政策上的重点支持。

2.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着力培养紧缺型、前瞻型、复合型人才,大力打造研究型、理论型、技术型专家,继续实施局《十百千人才工程实施暂行办法》。“十三五”期间计划培养造就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1~2人,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3人,局学科带头人10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0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承担国家、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人才开发培养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2~3个,造就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湖南121人才工程2人。大力推举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人选。

3. 打造全国一流地勘队伍

以保障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满足省市两级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性地质工作需求为基本原则,打造一局几院多队的公益性技术支撑地勘队伍体系。一局是指局本级,几院分别是带省字号的“专业突出、特色明显”的地调院、地环院、物勘院、测试院、测绘院等等,多队分别是带番号的综合地勘单位。以“院”命名的单位主要打造成为省级权威性的技术公益服务平台,以“队”命名的单位主要打造成为所在地州市和片区公益性综合技术服务窗口。所有单位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人员精干、技术精湛、装备精尖、作风精良的全国一流省级地质工作主力军,纵向联动、横向联合,形成适应现代地质工作形势任务的公益性地勘队伍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局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叶爱斌任组长、负总责,局总工程师黄建中任副组长,负责工作任务的具体指导,科技与合作处具体抓好执行和落实,成员由相关人员组成。组成人员职责明确、分工具体,具有约束和保障力。各产业处室负责引导本部门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其他相关处室或部门做好政策、资金、宣传、协调、后勤保障等支持配合工作。

科技创新要作为重要指标列入绩效考核。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其主要职责;其他班子成员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各单位要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和责任部门,确保工作有人管、创新有人做、责任有人担。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局设立科技专家库,在局系统遴选各专业专家,同时特聘局外知名专家,为项目立项指引航向、为项目开花结果保驾护航,为项目成果严格把关。

(二)加大舆论宣传

在局内部,要加大宣传,提升广大职工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在湖南矿业报、局门户网站刊登《局“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开设专栏对《规划》进行全方位解读。印发《规划》到各单位,并组织科技人员认真学习讨论、深刻领会。在全局范围内形成重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局外部,要通过媒体报道、微信微博、专著专刊、学术会议、科普活动等多种媒介,向政府、学界、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大众,大力推介、宣传取得的科技成果,扩大我局科技创新的社会影响。注重及时向省政府、省直相关单位、各市州县政府做好重要成果的汇报。利用重点工程、重大热点事件等契机,进一步加强宣传,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加大经费投入

局组织经费,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加大重点项目的经费支持,实行抓大放小,做大做实项目。

各单位也要站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等,每年各单位科技经费投入不得少于营业收入的2.5%,其中科研投入应占大部分以上。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拓宽筹资渠道,争取多方投入。

探索科研经费多元滚动投入机制,院队先期投入启动项目,有一定基础后,局相应配套,同时争取国家、省级、中国地调局、省直厅局科研资金;取得较好的初步成果后,带动企事业单位投入,实现边转化边深化。

(四)加强内部管理

局党组明确提出事业单位管理规范化、企业单位管理科学化、基础工作管理精细化的“三化”管理要求。全局每位科技人员不但要深刻领会这一管理的精髓,更要身体力行,严格执行。要结合湖南省地勘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既尊重科技人员的付出,又真实执行上级的政策规定。保证科技人员干出成果,不吃苦果。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严禁在互联网上传输涉密地质科技资料,防止涉密地质科技资料失密泄密事件发生。加强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项目经费使用既要宽严相济,又要经得起财政、审计的检查。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提高项目成果质量。建立健全科技工作内部管理制度,切实防范各类风险,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