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抗战老兵

365388.com  时间:2015-09-01

 

省地勘局慰问抗战老兵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省地勘局党组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安排走访慰问和专题宣传报道等活动。825日至26日,局党组成员、省地质工会主席车勤建代表局党组赴工程职院、414队、416队、长探厂、测试院等单位,走访慰问了全局抗战老兵,转交了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并送上慰问金。局相关处室负责人陪同走访慰问。

每到一位老人家中,车勤建首先转达党组书记、局长叶爱斌的问候,并与抗战老兵促膝交谈,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并认真倾听他们对局和单位发展提出的建议;感谢老人历经百战为我们今天带来的幸福生活,并要求相关部门继续关心、照顾好这些老同志,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保障他们能够安享晚年。老人们对车勤建一行的到来表示非常感谢,纷纷回忆起抗战的峥嵘岁月,激动万分,话语中透露出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有的老兵接过纪念章,甚至起立行个标准的军礼,在场的人员深受感动。据悉,目前省地勘局健在的抗战老兵共有7人,年龄最大的94岁。

与慰问活动同步,本报组织了“我们身边的抗战老兵”专题报道,报道了老兵们的光辉事迹,记录、还原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

(赵胤淳 王刚田 邓娟玲 赵文婷   梁孟光)

 

编者按:201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在我们身边有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曾经浴血沙场,保卫家国;他们曾经呕心沥血,献身地质。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身边的抗战老兵,以地质人的名义,向英雄致敬!

 

李万保:太行山上的老兵

 

 

 

烟火流云亦纷飞,飞枪壕站壮士危,我心勿为黄尘染,魂留太行至此回。电视剧《太行山上》正在央视播放,该片记录了八路军129 师依托太行,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历史故事。省测试院离休干部李万保每晚必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此剧,他正是八路军129师警卫连老战士。

《太行山上》的回忆

813,绵绵细雨的早晨,笔者如约前往地矿医院拜访抗战老兵李万保。来到病房,李老正端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精神很好,慈眉善目,举手投足之间,老兵风采依稀可见。老人已有94岁高龄,近一个世纪的岁月带给他独有的平静与安详。

李万保生于1921年,老家在河北省获鹿县永北村。由于家庭贫穷,13岁时就给地主放羊,不仅吃不饱饭,还经常挨打受骂。19382月,17岁的他参军了,到八路军129师警卫连当战士,19568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45133团炮兵营副营长转业。

《太行山上》拍得很好,我们那时的条件可比电视上更艰苦。李老说起《太行山上》不禁感叹道,电视上的八路军都穿戴整齐,我们那时衣服有补丁,鞋子有破洞。李老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战火烽飞的年代。天当被子,地当炕是李老说得最多的描述语。那时食物不足,有什么就吃什么,经常是有一顿没一顿。医疗条件也是相当差,药品缺乏,有病时只能用土方法来处理,如肠胃疾病,就吃点炒菜的油,用来润滑肠道。打摆子时也只能把大蒜捣碎,用汁涂抹于手腕处。由于汉奸、特务多,经常晚上要搬家,到晚上12点就要换地方,以躲避敌人的攻袭。

当时武器装备也极其落后,一个班只有34支枪,大部分战士背的是大刀和红缨枪。李老自豪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以少胜多的抗战故事,那是在1938年,日军有180辆军车,八路军通过埋伏仗打败了日本军队,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枪疤是我的勋章

笔者发现李万保的左腿有些异常,原来那是1939年的一个夜晚,八路军去偷袭日军的一个炮楼,返回时,山路被敌军把守,只好走水路,当时河水全结冰了。由于李万保已经跑出了一身的汗,突然被冰,腿部适应不了,只听一阵响,腿筋全爆出来了,李万保走不了路了,可是身后的鬼子大叫抓活的,于是2 个战士搀扶着他跑。现在李万保的小腿后面还有一大块疙瘩,战争留下的印记不只在腿上,他的左腮帮处还有一道深深的凹印,那是与敌军作战时,日军的子弹从脸上划过留下的,还算命大,子弹再偏一点,就没命了

父亲对我们非常的严格,李万保的大儿子李进军讲道,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父亲都要求我们节俭。李进军正说着,笔者无意间发现他的裤腿上打了处补丁,李进军是珠宝店老板,足可见父亲对他们教育的严格。李万保的小儿子曾任派出所所长、交警队副支队长,父亲常常给他敲警钟,他也是践行父亲的教诲,清白做官。(曾湘东)

 

王继宽:老八路的峥嵘岁月

 

 

    来到王继宽老人家,由于老人长期在医院,他的大女儿向我们介绍起老人的点滴。王老1930 年出生于山东平阴,1944年参加八路军,曾与日本鬼子拼过刺刀,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1954 年转业,1990年离休,现享受副厅级待遇。

和日本人拼刺刀

1944年,14岁的王继宽,成为了冀鲁豫军区一纵队一名八路军战士。据老人回忆,19448月一天傍晚,部队在赵葛庄驻扎下来。晚饭后,他突然听到院子外吵吵嚷嚷,出门一看,只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小男孩正被一位妇女拉扯着,只听妇女边哭边说“柱子,你不能去,你爹死了,你又要走,撇下我一个人怎么办!”小男孩急得叫:“娘,放开我!我要当八路,给俺爹报仇,让我去吧,让我去吧!”眼前这一幕,更加坚定了王继宽杀敌报国的决心。

从军后,王老参加战斗无数,先后八次负伤,腿部至今还有弹片未取出,左脚的一个脚指头正是在跟敌人进行肉搏战的那场战斗中被削掉的。他清楚的记得,那是1944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在一个名叫旦镇的地方,与日本人进行了一次肉搏战,八路军战士个个像猛虎,敌人见了直打颤,经过1个多小时的战斗,消灭了很多敌人。

抗战胜利后,王继宽参加了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先后担任过多位领导的警卫员,1954年转业到鞍山市粮食局工作,1955 年调到地质部门工作,直到1990年离休。

舞文弄墨不忘从戎岁月

离休后,王继宽没有了负担,少了牵肠挂肚的工作,他静下心来在房间写写画画,先后出版了《离休老战士王继宽作品集》、《老八路王继宽作品集》,创作积累了一大批文艺作品,并多次参加省局和单位组织的书画、文学作品征集暨展览活动。这些作品尽管不是什么如梭之笔,可也是他个人心血的结晶,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正如老人的女婿李卫国为老人作品集作的序:“对于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他要集结这些册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除了投入精力之外,肯定还有某种特殊的使命和价值的指引。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想用他的行动诠释和证明自己:一个有品位的、有价值、有主张的老人必然赢得社会尊敬和尊重”。(梁孟光)

 

胡沛生:中国远征军抗日战士

 

 

笔者前去胡沛生家中采访时,90岁高龄的老人有些激动,细细地讲述起战场上的一点一滴。胡老19252 月出生于长沙跳马乡一个贫农家庭,16岁跟着堂哥外出求生。19435月到贵州贵定交通部黔中机械厂当学徒。当年11月,听说部队要招汽车兵,胡沛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机敏、强健的他如愿通过了考试,被安排在贵州毕节驾教二团三营九连三排九班当汽车兵。

九死一生的腾冲反攻战

19445月,腾冲反攻战打响,胡沛生所在部队作为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辎重兵团,接到任务立即开赴腾冲参加战斗,负责战备物资运输。整个腾冲战役历时127天,大小战役40余次,中国远征军与日军殊死兵刃相向,最终将守敌6000余人全歼。

来到腾冲战场,第一次参加实战,19岁的胡沛生驾车运输战备物资。胡沛生回忆道:“战争太激烈了,敌机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落下炸到你,每天都是数着日子过,过完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害怕了,牺牲的战友不计其数。”

身边时刻有炮弹落下,战友的战车不时化为熊熊大火,几次与炮弹的亲密接触让胡老至今记忆犹新:“一次是敌机的炸弹落下来,炸掉了我们开的汽车的两个轮胎,幸好我们刹车及时,车子没有翻掉,我们也没受重伤。一次是一颗子弹从我耳朵边飞过,头发都烧焦了。还有很多次都是衣服上留下弹孔,人却没受伤。”

马不停蹄开赴印缅战场

胡沛生所在部队于194410月接到开赴印度的命令,连队近200人分乘四架飞机从昆明起飞经驼峰航线开往印度兰姆伽。在途经喜马拉雅山时,四架飞机被日军打落两架,胡沛生再次逃过一劫,他乘坐的那架飞机顺利在印度降落。

到印度后,胡沛生在兰姆伽训练营接受专业训练,熟悉美军的战法和武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胡沛生经过1个月的驾驶修理和培训后,又一次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并被提职为辎重团教官,专门负责汽车驾驶和汽车修理教学,源源不断地向在缅甸和云南抗日前线输送驾驶员。日军投降后,胡沛生所在部队改为辎重兵汽车第十团,沿史迪威公路回国。

回国的路程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史迪威公路途经原始森林——野人山,树林里沼泽绵延不断,豺狼猛兽横行,瘴疠疟疾蔓延。有次部队发现两名执勤士兵失踪了,大家分头去找,结果在密林深处发现一条直径大约有一米粗、十几米长的大蟒蛇。剖开蛇腹一看,两名士兵已经牺牲在了蟒蛇腹中。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1945年底,胡沛生跟随部队执行任务,每天奔波于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广东、广西等地运输军用物资。直至后来听说要去西南打共产党,胡沛生认为中国人不能打中国人,就趁往怀化芷江运输战备物资时,在衡阳火车站停车期间,弃车离开了部队,回到了久别的家中。

1952年,一次偶尔的机会,胡沛生参加了地质工作,先后在江西永新勘探队、402 队、468 队当钳工,1972年到湖南水文一队从事钳工工作,直到198512月退休。从事地质工作期间,胡沛生利用在部队修车学到的机械原理,为单位发明创造过很多实用的小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工作认真,肯动脑筋,肯卖力气,无论是工作业绩、工作技术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此外,他性格温和、待人为善,在同事中树立了很好的威信。

70 年代,由于在国民党部队的从军经历,胡老及家人受过一些非议。“那段时间,好几次都想过自杀,但是回过头来一想,我一生所做过的事情,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也为单位,为国家做过不少贡献,应该好好活着。”胡老讲起这段经历时,眼睛好几次湿润了,但又一笑带过。是的,走过历史硝烟的铮铮铁汉,时代不会忘记您的丰功伟绩,我们更不会忘记……(赵文婷  胡滨华)

 

梁邦武:永不褪色的老兵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年逾90,仍精神矍铄,每天读书看报,关心时政;他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依然保持优良家风,对自己、家人严格要求;作为一名离休老干,他却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特殊要求。他就是一名永不褪色的抗日老兵,五级革命伤残军人、省地勘局414队离休老干部梁邦武。

特殊材料制成的战士

梁老祖籍安徽,生于1924年,1945年参加叶挺、陈毅领导的新四军4925团警卫连,走上参军报国的道路。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1955年授衔上尉连长。在烽火连天抗战时期,梁老多次英勇负伤,从其身上取出的弹片多达20余块,至今体内还留存了10块。然而虽然多次负伤,梁老却没有退缩,屡伤屡战,矢志弥坚,用他自己的话说,“梁邦武同志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在战争年代里,在枪林弹雨中,梁老转战大江南北、翻越千山万水,横跨七省作战,八过陇海铁路,两过津铺铁路,出国征战朝鲜战场。他六过家门而不入,10 多年未向亲属写过一封信,一门心思投入到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中。十余年的战斗生涯,参加过大大小小战斗150余次,缴获各种美式武器60 余支,俘敌50 多名,打死打伤敌人无法计算。荣立重要军功六次,获得显赫勋章七枚。在抗美援朝中,受到当时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元帅握手接见。

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

1956年,身经百战的梁老卸下戎装,响应祖国号召,转战地质战线,先后在402队、414队工作,曾任劳资人事组长、分队长、支部书记等。梁老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将军人的优良作风转化为工作行动,矢志不渝为国家寻找富饶的矿床。在暮云矿区找矿勘探中,他带领地质人员不畏艰苦,坚守四台钻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受到了省委、长沙市委嘉奖。

1980年梁老以正处级干部身份在414队离休,中央组织部明确给予副师级有关待遇,现今居住在湘潭市地调院内。2004年,梁老写就《老兵梁邦武》一书,成为梁家教育子女的“家规”。20141218,湘潭日报以《军风成家规,代代传后人》为题,在“我们的传家宝”专栏对梁老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陈玉宇)